时间:2023-12-22 17:51:11 来源:江南体育app
我简单录了一段,在怠速状态下理想ONE和理想L9的增程器噪音对比,大概感受一下:
除了在怠速工况下噪音得到了降低之外,在高速、急加速等工况下,理想L9的四缸机也没有像理想ONE的三缸机那般,使劲地在驾驶员身边“刷存在感”。
不过,L9在高速工况下,仍可以感受到比较大的胎噪声。理想汽车方面向虎嗅表示,后续可能会通过OTA方式加入ANC主动降噪功能。
首先,参数方面,理想L9拥有180公里(以下均为WLTC标准)的纯电续航,仅仅是比理想ONE多出25公里。但不过,理想L9配备了一个65L的油箱,比理想ONE的55L油箱更大了。于是乎,理想L9就具备了1100公里的综合续航能力表现,比理想ONE的890公里高出了210公里。
纯电续航更长了、油箱更大了,自然也就对增程器的发电能力有了更好的掌控权。所以,与理想ONE的三种能源模式(纯电、油电混合、燃油优先)不同,理想L9只有两种能源模式,即纯电模式、混动模式。逐步降低了用户学习的门槛——要么用电,要么用油,逻辑更加清晰。
当剩余电量约为50%的时候,我开启了混动模式,此时车辆不再计算纯电续航,只计算油耗。当天的测试条件:空调21度自动、室外温度34度、乘坐2位成年人,在实际行驶里程113.4公里(其中超过100公里的路程为高速)、行驶时长1小时33分钟之后,最终得出的油耗为8.8L/100km。
我那台2021款理想ONE,虽然平日里上下班通勤都只用纯电模式,但一上高速跑长途,油耗普遍能冲到9-10L/100km的范围。照此估算,如果冬季低温情况下,开理想L9跑一趟高速长途,油耗很有可能会和理想ONE一样,接近10L/100km。
当然,理想L9比理想ONE重了220kg,增程器的排量也更大了,能把油耗控制在“原来的水平”已经是极限操作了。在李想转发的那篇官方推文中,提到了理想L9两个方面的能耗优化方式。
一方面是从设计入手,将这台全尺寸SUV的风阻系数将至0.306,以此来实现能耗降低。另一方面,这套自研自产的四缸1.5T增程器,在系统效率方面比上一代提高了6%。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软件算法将发电机控制在更高效的工作区间内。但显然,细节上的优化,抵不过重量、排量对油耗的影响。
总之,理想L9的增程电动系统的噪音控制符合预期,但油耗表现低于预期。至于冬季的真实纯电续航、真实油耗,还有待后续提车用户进一步验证。
除了三缸机招黑之外,原来理想ONE前轴的麦弗逊悬架,也是被人诟病的短板。
很多人吐槽理想ONE开起来像开船一样,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俯仰”和“侧倾”问题严重。像在急加速时,车辆有明显的抬头;而急减速时,车辆会大幅度点头。一来一回,车上的乘客很容易出现晕车,尤其是对坐在后排的小孩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L9在更换了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同时,还加入了一套“空气弹簧+CDC减振器”,与控制臂一起构成了我们常说的“空气悬架”。而正是因为这套悬架的存在,让李想自信地在发布会上说道:“哪怕是和库里南相比,我们也完全不怕。”
但谁料,这套空气悬架,在大规模交付之前就惹祸上身了——7月16日,一台理想L9的门店试驾车高速冲击路面大坑,造成右前空气弹簧漏气损坏。
7月18日,理想汽车官方回应称,将理想L9的空气弹簧(包含空气弹簧本体、空气泵、储气罐)质保方案提升到与三电系统相同的8年或16万公里,且二手车交易不影响质保的有效期。
抛开这次事件,理想L9的这套“空气悬架”确实对理想ONE上的“老毛病”进行了改善。在使用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基础上,L9通过IMU惯性测量传感器、轮端加速度传感器来判断路面质量,并且通过理想自研的算法逻辑,来动态地调节CDC减振器阻尼。
整个试驾过程中能够明显的感觉到,理想L9的底盘是完全以舒适性为导向。并且是针对过减速带、过坑洼路面,甚至是非铺装路等等场景都进行了策略上的优化。
但是,假如你希望能够通过驾驶模式调节,让L9开起来稍微硬朗一点、路感稍微清晰一点,不好意思,暂时没法实现。毕竟,它依旧是一台妥妥的奶爸车,避免车里的小孩坐着晕车,是刚需。
而且,假如你觉得空气悬架不是刚需,但也没办法从配置单上将其拿掉。要知道,理想L9采用的统一标配硬件的产品逻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规模化效应,来覆盖研发成本、采购成本。而一旦要涉及硬件选配,那么就会增加SKU(库存量单位),隐形的经营成本大幅度的提高。在选配的基础上,还想要在45万级别实现超过竞品的产品力,对财务报表的压力也会陡然增加。
然而,标配空悬之后,理想L9最要解决的问题是——硬件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L9的空气弹簧供应商有三家,保隆科技、孔辉科技和威巴克,除了德国的威巴克是劳斯莱斯、宝马、奔驰同款供应商之外,其余两家都是国产的供应商。其中,保隆为ET7的供应商,孔辉科技为岚图FREE的供应商。但这两款产品都是这两年才开始交付用户,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当然,如果你买到了威巴克供货的理想L9,那确实能和劳斯莱斯的“空气弹簧”相媲美。
如果说,增程系统、悬架系统是在弥补曾经的短板,那智能驾驶,就是在拉长理想汽车的长板。
从最早2020款理想ONE用Mobileye的现成解决方案,到2021款理想ONE用国产的地平线,实现辅助驾驶功能、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全栈自研。可以说,理想汽车通过两代产品,走完了第一段最艰苦的“供应商转自研”的道路。
不过,在30多万的理想ONE上,硬件限制了其软件的提升空间,导致功能的设定极为保守。
比如,在NOA导航辅助驾驶中,特斯拉、小鹏和蔚来都不有必要进行人工确认自主变道,但理想ONE出于安全的考虑,必须由驾驶在方向盘上点击“OK”按键,车辆才会完成变道。再比如,面对常见的车辆加塞场景时,理想ONE通常会提前采取大力制动,以此来控制安全车距。
虽然,这种保守的软件标定让安全性得到了保证,但同时也会给驾乘人员带来了较大的不舒适感。在车内有小孩、老人的情况下,很多用户会选择自身开,而非交给一个“保守”的系统。
理想L9则在智能驾驶上做足了算力、感知冗余,拉高了软件设定的极限。双英伟达Orin-X芯片提供了508TOPS的算力,来自禾赛科技的AT128激光雷达,为L9充当独立的安全冗余。但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理想L9还拿掉了4个角毫米波雷达(原来2021款理想ONE有5颗),仅保留了前向的1颗毫米波雷达。
过去一年,毫米波雷达的供应链情况非常拉胯,曾一度导致车辆只能先交付“半成品”。然而,现在依靠激光雷达和800万像素摄像头的搭配,可完全替代原有的传统毫米波雷达;同时,传统毫米波雷达因为缺少垂直分辨率,所以不得不过滤到对静止物体的识别数据。这也是去年很多辅助驾驶径直撞上高速路障、施工车辆的“罪魁祸首”。
7月15日,李想发了一条微博,称赞自家的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自研团队过去的进展:全世界第一个在量产车上实现BEV(Bird’s Eye View)3D视觉感知算法和3D激光雷达做前融合的能力。这套领先的技术方案在全球AI算法比赛中拿到各种冠军。”
从试驾过程来看,李想所说的“3D视觉感知算法+3D激光雷达前融合”,确实在辅助驾驶功能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方面做了跃升。
先是感知能力上,理想L9采取了激光雷达扫描点云信息+视觉感知融合的方式,在中控屏幕上能够显示比原来“视觉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更丰富、更为细腻感知环境显示。
以前,最多只有显示周边的四五台车辆、少数几个行人。而现在,除了能清楚看到前方更远处的车辆、被车辆部分遮挡的非机动车之外,就连行人也都做了骨架模型。
这看起来是“炫技”,但其实是为增强人对车辆的信任感。通过感知环境显示,来告诉告诉驾驶员:“你看看,我(车辆)能够识别到这么多你看不到的信息。”
理想L9,这次不再局限于先确认再变道的“非智能化操作”。在变道时机的选择方面,更贴近人类驾驶员的逻辑,比如从右往左是即时变道,从左往右的话,需要判断更长的时间。
另外,在针对加塞的场景时,理想L9引入了COST预测模型——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确保加减速度的舒适性。
比如,在面对右侧车辆快速切入的时候,理想L9只做到了轻微的减速,而并非像理想ONE那样,通过急减速来保持安全距离。主要是感知和算力的冗余,允许系统来进行更高容错率的规划控制。
在处理最烦人的低速加塞场景时,理想L9作出了明显更加大的幅度的制动效果。但从右侧的加速度图-时间曲线能够准确的看出,制动的力度较为缓和。
底层硬件的提升、软件算法的强化,确实让理想L9的智能驾驶体验更强了。但用HUD(抬头显示)取代传统的主驾驶屏幕之后,让每天开理想ONE的我,一时间难以习惯。
虽然,HUD利用高通8155的算力实现了丰富的内容呈现,但原来被放在主驾驶屏幕上的导航信息、辅助驾驶信息、车速和车辆信息全都挤在了HUD上,比较考验驾驶员的视力。另外,如果驾驶员的视线反复在HUD和中控屏上切换,容易眼花。最后就是,HUD的硬件通病——戴着墨镜看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