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第一个开飞船的人。操控手柄打出完美的太空十环,她是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将女性风采带上太空。还有哪些中国航天人的故事值得铭记?
2011年,神七三年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与同年发射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完成无人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又一个全新起点。
什么是交会对接技术?我们为何需要掌握它?而我们又为何需要掌握它?如果把建设空间站比做拼积木,交会对接技术就是将多个模块的飞行器在太空中进行精确组装,它是空间站建设的重要基础。人类长期驻留太空需要依靠这一技术解决太空中的难题,但自动对接无法完全保障100%胜率。
1997年俄罗斯进步M-34号飞船在与和平号空间站进行自动对接试验时,-0.12H与空间站光谱:舱发生碰撞,严重破坏了光谱舱舱体外壁及其相连的太阳能电池板,航天员生命危在旦夕。太空中每一个故障都令人胆战心惊,一个新人就此入场。
1969年出生的刘旺是中国首批航天员中年龄最小的航天员,杨利伟形容他:但即使如此,飞天他还是等了14年,肯定有影响的。毕竟岁月在流逝,你的年龄一年比一年大,我们的任务又少,肯定有压力的。有压力但他并不悲观。
距离地面340多千米的太空,刘旺要操纵每秒7.8千米的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这一动作堪称太空穿针。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100%成功率,他几乎每天都在给工程师们打电话,打平移手柄。一个脉冲推力速度多少?短脉冲长脉冲区别在哪?
从技术层面,他不断了解科研人员设计的思路原理规律,交会对接任务飞船飞行程序训练考核1500多次地面训练,他的成功率是:出征前面对记者对他信心几何的询问,严谨的刘旺给了一个数字。
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飞船6天后12点38分在天宫一号前方140米的停泊点开始手控对接,准备手控对接。北京发来指令,手柄操作正常。刘旺坐在三人中间,在他的座椅两侧各有一个操控手柄,他气定神闲,宛如即将开始一场地面上的手柄游戏。
他清楚地判断前进的方向,操作幅度,无数人正在盯着这十字标尺,50米、75米、咫尺之遥。但刘旺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慢慢腾挪。手柄的执行机构是发动机,稍一动作,飞船就会喷出定量火焰。距离慢慢的接近,如同两个原本就紧紧相拥的磁石,在重合的那一刹那,就这么安静地被创造了。
地面科研人员握手致意,在太空中的刘旺也与另两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洋紧紧握住彼此的手,那双手紧握着的也是一个民族关于航天的未来。
神舟九号任务的成功不仅意味着我国变成全球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也让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太空中中国女性的身影。
1978年刘洋出生于河南郑州,这是一个爱笑,成绩出类拔萃的女孩。她是校级学生干部,拿过市级英语竞赛大奖,高考时以620分高分考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当飞行员是老师帮她报的名,刘洋与白凤芝老师合影,因为老师觉得考大学她肯定能考得上,但能当飞行员千载难逢。
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驾驶飞机通过上空,她们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在此后不断践行着毛主席的期待。
1997年,刘洋正式成为新中国第七批女飞行员。十几年中她执行救灾任务,应急处理危机事件,安全飞行1680个小时。她与王亚平共同入选中国第二批航天员队伍。
高空与太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对女性生理心理的考核不在一个量级。五分钟转椅训练是入门第一步,但她没过多久就止不住眩晕恶心,脸色苍白,背负120公斤重航天服下水,吃饭时手抖得握不紧筷子。我也曾怀疑过自己是不是能够胜任,但时代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实在不舍得轻易放弃。
下肢力量不够,她就用业余时间一圈一圈在操场上跑,就练蛙跳蹲起,练习平衡能力,捏鼻子指地转,从30圈40圈到60圈,机械臂高速运转,人像被巨石压住,但她没有一刻按下暂停键。2012年刘洋仅用两年训练时间就以优异成绩入选神九飞天任务。
在神九中,刘洋除了协助刘旺完成手控对接工作,还负责空间医学实验管理,收集有关数据,监测女性在太空中的身心变化。她再次出征神舟十四号,她与陈冬蔡旭哲组成。但即使再忙再累,她也一直露出笑容。
第二批航天员队伍中还有另一位女性身影,她叫王亚平。神十任务中,她用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趣的授课方式,向全国中小学生展示了失重状态下倒立的水袋倒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小小用力挤出的水滴在舱内变成晶莹剔透的珍珠。金属圈放进水袋里轻轻捞出来,能做成漂亮的水膜。
她也是中国第一个进行舱外行走,第一个进入中国空间站的女性航天员。从2010年入选中国第二批航天员,她和她的战友们历经了多次任务,共同见证了中国航天在轨13天,从神九在轨13天,在轨6个月,到神舟18号在轨6个月的巨大变化。
刘洋和王亚平的飞天故事既有验证女性在太空中生理心理变化的科学意义,也有振奋人心的社会意义。她们在茫茫宇宙中显示出的勇敢坚毅无畏,呈现了女性生命的无限可能。而这些品质之外,等待成为几乎每一个航天员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