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hb-yanmian.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hb-yanmian.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hb-yanmian.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hb-yanmian.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压力情境下家庭弹性的力量—提升家庭幸福感之道_ACE缓冲器-工业_江南体育app下载_安卓通用版

江南体育app下载 · ACE缓冲器-工业
  • 压力情境下家庭弹性的力量—提升家庭幸福感之道
压力情境下家庭弹性的力量—提升家庭幸福感之道

压力情境下家庭弹性的力量—提升家庭幸福感之道

  • 产品描述:压力情境下家庭弹性的力量—提升家庭幸福感之道
  • 时间:2024-02-07 21:36:35      来源:江南体育app下载
  • 在线订购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家庭面临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巨大转变。跟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家庭所面临的就业和工作所承受的压力普遍增大。而单位保障功能的弱化、物价的飞涨以及贫富差距和物质至上主义的流行,使得个人和家庭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压力不断攀升,并伴随着家庭心理焦虑的累积和增加。这种普遍、持续的实际压力和心理焦虑,成为新时期我国家庭都会存在的明显问题,其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家庭功能的健康运转和共同生活的亲属的幸福感。

  当前我国家庭的压力源具有普遍性,生活风险的提高导致很多家庭都存在子女的教养负担、就业和再就业、老人的医疗费和生活照料,以及工作/学习紧张、住房困难/还贷等压力。不仅如此,家庭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常态压力和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更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和压力。通常来说,就家庭压力的性质而言,可以将家庭压力分成非常规压力源和常规压力源两类。非常规压力源是指不常见、覆盖面相对较少但影响较大的压力事件,如共同生活的亲属中出现重大疾病或慢性疾病、家人残疾、家人去世、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或战争等;常规压力源则指家庭生命发展周期每个阶段都可能面对的、较普遍的压力事件,如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压力、父母离异压力、中年危机所带来的压力、家庭老年成员的赡养等压力。

  巨大的家庭压力可能会给家庭带来很多负面结果,同时影响到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成员间的关系以及整个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就个体层面来说,家庭压力可能会使成年人出现抑郁、敌对和悲伤等情绪,青少年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体验以及低自尊、同伴关系不良和反社会行为等一系列适应问题。从家庭整体和家庭人际关系互动层面而言,压力应对不良的家庭可能诱发剧烈的家庭冲突,如丈夫妻子的关系冲突、亲子矛盾以及家庭秩序紊乱等。但很重要的是,研究之后发现不是所有的家庭都会在巨大压力之下出现功能不良的表现,一些家庭在共同应对压力过程中,共同生活的亲属的关系会更紧密,相互间的精神支持更强,共同生活的亲属更善于发掘家庭内、外部潜在的资源和优势,并能积极运用各种资源进行调节和适应,这样的家庭不但可以从压力中获得恢复,还能够有所成长,共同生活的亲属间的关系更和谐,家庭幸福程度更强。这就提醒我们要关注家庭在面临压力和危机时怎么样做适应、调整和积极的改变,了解家庭从压力中恢复并有效提升的内部作用过程和机制,即关注帮助家庭在压力情境下得到良好适应和调整的力量家庭弹性。

  心理弹性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视角,心理弹性的概念最早源于对处境不利儿童在逆境下积极适应过程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个人弹性。近年来,对家庭弹性的研究已慢慢的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在面对生活风险压力和挫折时,家庭往往是最重要且影响力最大的支持系统,家庭若能在压力面前找到自身内部的积极资源,并有效地发挥内部的优势和相互支持作用,则可以有明显效果地地帮助整个家庭及其成员度过难关。近二十年来,在从“家庭缺陷”向“家庭优势”视角的转变下,家庭弹性在家庭应对压力和困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慢慢的受到重视。家庭弹性是指家庭整体在面对生活上的压力、危机或逆境时,有效地运用家庭内外部的优势、资源、能力和支持,共同协作抵抗压力和困难并获得良好家庭适应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家庭弹性具有以下的特点:(1)整体性:家庭是从整体层面表现出弹性的特点,而不是对每一个共同生活的亲属心理弹性的简单加和。(2)发展性:家庭弹性不仅关注当前对危机的处理和调适,还考虑到压力事件的心理、社会方面的挑战会随着情况、时间与意义而改变,因此也关注长期的互动过程。(3)互动性:家庭弹性是在共同生活的亲属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并随着共同生活的亲属的关系发展而变化。(4)生态性:考虑到个人、家庭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情境的交互作用。(5)共享性:关注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建构和认可的价值观和信念。

  从上述能够准确的看出,家庭弹性在家庭应对压力、提升家庭幸福感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幸福感除了表现在家庭顺利发展的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在压力和困难之下家庭弹性的激发、家庭凝聚力增强、家人共度难关的时刻。

  一种观点认为家庭层面的很多主要的因素交互作用预测着家庭对压力的适应水平,最重要的包含家庭对危机的评估、家庭资源、家庭适应类型、问题解决与应对策略、社会支持、家庭价值观、一致性以及家庭共享的观念等。家庭共享的观念在这些家庭因素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拥有高共享观念的家庭,他们强调共同生活的亲属对于家庭整体的投入,重视共享、集体的立场,并表现出对不完美的问题解决方案的较高接纳程度。压力和危机通常会要求家庭改变已有的共享观念,发展出能赋予压力事件积极意义的、新的共享观念,这一观念的转变常常决定着家庭最终是否能扭转不利处境并在压力中适应良好,获得家庭幸福力。总之,家庭弹性是一种调节压力的能力和过程,压力应对的好坏取决于家庭对压力的易感性、家庭当前处理问题的能力、家庭赋予压力的意义和拥有的支持性资源这四者之间互动的结果。如果家庭弹性能帮助家庭在压力下获得良好的适应,则会让家庭在困境中复原或成长,提升整个家庭的幸福感。

  另一种观点从生态、发展和关系的视角诠释家庭弹性的作用,将家庭视为一个可开发的系统并在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背景下发挥功能,认为严重的危机和持续的逆境会对整个家庭系统造成影响,但关键性的家庭过程却能调节家庭整体的弹性,促进家庭的恢复和发展。关键性的家庭过程包括家庭的信念系统、组织模式和沟通过程三个核心领域,其中,家庭的信念系统是家庭弹性发挥作用的核心与动力,家庭的组织模式是家庭弹性保护家庭完整性、减轻压力冲击的缓冲器,而沟通过程则发挥了家庭弹性提升共同生活的亲属彼此的理解与支持、促进问题解决的功能。这一观点在“怎样帮助家庭获得家庭弹性”的问题做出了全面的解答,认为家庭弹性不仅是帮助家庭应对压力性事件、分担责任或在灾难中幸存,还意味着共同生活的亲属个人和家庭整体的转变与成长,通过促进关键家庭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家庭面对挑战时运用资源和潜能,适应良好并获得家庭幸福力的提高。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北京市某中学初中学生的抽样,共回收问卷153份,剔除一些不完整问卷,共得有效问卷129份。问卷包括《家庭生活状况调查问卷(中学生版)》和《家庭生活状况调查问卷(家长版)》,要求学生填写中学生版问卷,并将家长版问卷带回家给父母双方中的一方或主要监护人进行填写,最后两版问卷同时回收。中学生版问卷中,男生72人(43.3%),女生55人(56.7%);初一学生72人(56.7%),初二学生89人(43.3%)。家长版问卷中,父亲40人(31.3%),母亲89人(68.8%)(注:所有百分比为剔除了缺失值的有效百分比)。

  参考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基础上编制《家庭压力量表》,包括20个项目,用以评估家庭内部在经济压力、重大事件、家务压力、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要求中学生及家长报告压力事件是否发生,如果发生对家庭所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多大。采用5点计分,从“0-非常不严重”到“4-很严重”。取中学生报告和家长报告的项目均分的均值作为家庭压力的衡量指标,均分越高表示家庭所面临的家庭压力事件对家庭影响的严重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7(中学生版)和0.80(家长版)。

  以家庭弹性系统理论为基础,在参考国外相关量表的基础上编制《家庭弹性量表》,包括32个项目,涉及积极的态度、构建逆境意义、家庭联结、家庭表达和沟通、合作和问题解决、获取资源和支持等6个方面。为5点计分,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取中学生报告和家长报告的项目均分的均值作为家庭弹性的衡量指标,均分越高表示家庭弹性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8(中学生版)和0.82(家长版)。

  自编评估家庭主观幸福感的项目,为1个项目,要求中学生和家长分别报告“总体而言,您觉得您家庭的幸福程度是”?为5点计分,从“1-非常不幸福”到“5-非常幸福”。取中学生报告和家长报告的均值作为家庭幸福感的衡量指标,均分越高表示家庭幸福感越高。

  自编量表,要求中学生和家长分别报告目前的生活状态,包括6个项目,为5点计分,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取中学生报告和家长报告的项目均分的均值作为生活满意度的衡量指标,均分越高表示生活满意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中学生版)和0.91(家长版)。

  目前,家庭所面对的最主要压力源是学习和工作所承受的压力,55.8%的中学生和家长报告存在这方面的压力,具体体现在子女的学习压力和家长的工作所承受的压力等方面。其次是家庭经济方面的压力源,分别有42.6%和49.6%的中学生和家长报告存在这方面的压力,大多数表现在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开销大等问题。

  此外,家长报告存在照顾子女、赡养老人和操持家务等家庭家务方面压力源的比率明显高于中学生的报告(34.1% vs. 20.2%)。而在共同生活的亲属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源上,中学生的报告率明显高于家长的报告(20.2% vs. 7.8%),体现在中学生报告存在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不和的比率更高(具体见表1)。

  分别根据家庭压力和家庭弹性水平的均值,区分出高家庭压力和低家庭压力组,以及高家庭弹性组和低弹性组,再进一步将家庭分成高压力-低弹性(n=29)、低压力-低弹性(n=29)、高压力-高弹性(n=20)和低压力-高弹性(n=51)四个组,比较家庭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在这四个组上的差异,结果发现高压力-低弹性组的家庭幸福感明显低于其他三组(3.27 vs. 3.62,3.93,4.17),低压力-低弹性组的家庭幸福感明显低于低压力-高弹性组(3.62 vs 4.17)。同时,在生活满意度上,高压力-低弹性组共同生活的亲属的生活满意度最低,明显低于高压力-高弹性和低压力-高弹性两组;而低压力-低弹性组的生活满意度明显低于低压力-高弹性和高压力-高弹性两组(4.24 vs. 4.58,4.75)。从图中能发现,无论压力程度如何,高弹性组的家庭幸福感和共同生活的亲属的生活满意度水平都比低弹性组高,由此可见家庭弹性在家庭压力和幸福感、满意度关系中所起的及其重要的作用。

  四、研究结论:家庭弹性的力量提升家庭幸福感之道

  以上结果再次说明了家庭弹性在家庭压力和幸福感、满意度之间的重要作用,因此,增强家庭在压力下的整体弹性就成为提升家庭幸福感的重要保障。一般而言,能够使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促进家庭在常规压力源和非常规压力源下的弹性力量。

  在常规压力源领域,可以对处在高危家庭环境(如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中的青少年实施家庭弹性干预。通过增强家庭在逆境中赋予压力意义的能力、保持乐观态度、促进良好沟通、保持家庭联结并积极获取资源等家庭弹性发挥作用的过程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物质滥用行为和别的问题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些以家庭弹性为基础的干预可以加强家庭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减少家庭压力给整个家庭及青少年带来的不良影响,开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新的突破口,进而提高家庭及个人幸福感。家庭弹性干预也能够应用于促进儿童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家庭-学校合作计划”,通过父母效能感训练、家庭社会技巧训练,以及家庭共享信念的培养等方式,形成家庭积极的信念和期望,提高家庭联结,建立良好的家庭组织模式,以整体协同而非单独发挥作用的方式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学业产生积极影响,提高儿童及青少年的幸福感,进而带动整个家庭幸福感的提升。同时,还能为教育工作者识别并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家庭资源、建立合作性的家庭学校关系以及发展促进改善学业表现的干预方案提供理论指导。

  在家庭面临战争、重大灾难等非常规的压力状况下,通过家庭治疗、家庭团体咨询等方式为这些家庭提供积极的援助计划,改善并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帮助家庭在危机中团结紧密,相互支持,积极应对经历战争、重大灾难等创伤事件的挑战,适应良好并获得高水平的家庭及个人幸福感。在有共同生活的亲属患慢性或严重疾病的家庭中,可以开发以家庭弹性为核心单位的健康护理体系,通过促进患者与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间的良好沟通,帮助家庭积极获取医疗、社区和亲戚等各种资源提高家庭弹性,舒缓疾病带来的压力,从心身角度促进患者生理功能的改变,减缓照料者的压力,提高患者共同生活的亲属之间的关系品质,进而提升家庭的幸福感。还能够最终靠开展家庭心理教育和组建家庭互助团体等手段将家庭弹性理念整合到护理实践中,通过专业的指导和经验的分享,帮助患病家庭在支持中尽可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并提升有效应对的方法。

  此外,家庭弹性概念还能够应用到社会公共政策的研究中,一方面为从宏观制度建设层面改善家庭的生存环境、减轻家庭压力和潜在的危机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重视社会结构性的缺陷对不利处境家庭的影响,促进政府发展合理的社会政策,为家庭积极应对风险压力和困境,提升家庭整体幸福感,提供指导性的支持和帮助。

  徐安琪, 张亮. (2008). 转型期家庭压力特征和社会网络资源的运用. 社会科学研究, 2,112-119.

  徐安琪, 张亮,刘汶蓉,包蕾萍. (2007). 风险社会的家庭压力和社会支持.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徐晓叶楠, 胡伟, 林丹华. (未发表). 共同转化压力与逆境: 家庭弹性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