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体育app下载 · ACE阻尼器-轮廓
  • 如何创建平疫结合的呼吸道传染病应对体系?7大领域专家来支招
如何创建平疫结合的呼吸道传染病应对体系?7大领域专家来支招

如何创建平疫结合的呼吸道传染病应对体系?7大领域专家来支招

  • 产品描述:如何创建平疫结合的呼吸道传染病应对体系?7大领域专家来支招
  • 时间:2024-07-11 14:26:46      来源:江南体育app下载
  • 在线订购

  多位专家为呼吸病房建设、ICU建设、门急诊建设、缓冲间、医院管理、院感防控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七个方面提供了建设性建议。

  自新冠疫情爆发至今,已两年有余,当前仍存在持续变化发展的态势。正如王辰院士所说,世界上对人类构成威胁的最大因素不是饥馑,不是战争,而是瘟疫,瘟疫里真正拦不住的是呼吸道传染病。

  2022年1月8日,2022年度中国呼吸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主题为「创建平疫结合的呼吸道传染病应对体系」,在创建平疫结合的专场论坛中,多位专家分别详细阐述了关于呼吸病房建设、ICU建设、门急诊建设、缓冲间、医院管理、院感防控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七个方面的内容,为创建平疫结合的呼吸道传染病应对体系提供了建设性建议。

  新冠疫情持续,常态化防控成为必须,而这就是呼吸人一定得面临和思考的问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应可净从“平疫结合”让医疗资源“疫时供得上,平时用得着”的原则出发,对本院呼吸科普通病房与传染病房的建设进行了阐释。

  对于呼吸科病房建设,应可净教授指出, 第一,建筑的结构布局应体现“三区两通道”的防护隔离原则,即医护区、病房区和隔离区,三区分离。设计医生与患者专用通道,外加污物通道,通过物理隔断形成人流、物流和空气隔绝的独立区域,专线出入,降低医疗机构内感染风险。第二,要合理配置清洁区与污染区的新风系统、回风系统和排风系统,建立上送风下回风的气流组织形式。第三,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其平疫结合快速功能的实现,从建筑规划设计、功能策划、诊疗流程的优化、机电系统等方面着手,确保病区功能按需转换的实现。

  当大规模疫情发生时,触动应急预案,整层感染病区将改为防疫病房,同时在医护工作区和污染区之间为医护人员设置三级缓冲区。通道也从以前的二通道改为三通道,将医生、康复患者、感染患者与污物处理通道分离,专线出入。在三级缓冲区,分别对医护人员设置了不同的防护穿戴要求,确保医护区始终为清洁安全区域。

  最后,应可净教授指出,平疫结合病房创新举措减轻了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医疗机构为储备应急医疗资源的维护费用的难题,非公共卫生事件时,医院各司其职。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医院可迅速转化为收治病房。提前科学布局,从而提升了医疗资源利用率以及医院整体的防疫能力。

  2019年11月12日,北京发现2例输入性鼠疫,首诊医生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副主任孙兵。依靠自己的专业相关知识及ICU的硬件设施,孙兵经受住了这次考验。对于“平疫结合”下ICU的建设,孙兵总结自己的防疫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第一,“平疫结合”的ICU硬件准备。借鉴SARS/传染那病医院的通道/流程,“两线”,“三区”硬通道,合理空间布局/任务流程以及新风洁净度/压力梯度。

  第二,“平疫结合”的ICU定位的转变。“疫”情下的应对更多应该是“备”。要想设计全部符合流程规范,实际是有难度和风险的。比如说缓冲间入门简单,但后续维护起来较难。“平”情下的应对更多应该是“常”。综合医院常态化的诊疗行为,应居安思危,做好打“遭遇战”的准备。

  第三,病原学“未明”下的应对。对于未明确或可疑病原学时住负压病房-启用缓冲间、开大负压,尽快完善病原学诊断。鉴别诊断过程中对于气道管理相关危险操作和普通操作应区别防护。

  孙兵最后建议,以‘三区、两通道’为理念设计而建设的ICU,符合综合性医院“平疫结合”工作要求,若医院条件允许,可尝试建设。

  “新冠疫情是百年不遇的大考,疫情的传播切实诠释了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没有人可以袖手旁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周敏说。对于「平疫结合」下门急诊建议周敏分门诊与急诊两部分进行了讲解。

  首先,平疫结合的门诊服务体系的建设。平疫结合,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日常医疗服务工作,大多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就医要求,强化日常医疗服务“复工复产”。积极引入运营信息系统,建立健全运营精准管理体系,提高公共医学效率,缩短辅助检查预约时间。第二,疫情下衍生更多门诊管理制度。第三,建立平疫结合的肺功能检查制度,呼吸道传染疾病与呼吸慢病诊治并重。第四,建立便捷的就诊流程,真正的完成门诊的便民服务。比如,医院和科室都有方便的APP和微信公众号,方便患者预约门诊、分时段错峰就诊,手机查阅检查结果,减少就诊频次等。第五,出现疫情突发情况,互联网门诊解决基本医疗。

  其次,对于平疫结合急诊服务体系的建设,周敏指出,发热急诊要实现“六不出门”;要利用发热急诊电子会诊单,减少错误、提升效率;加强急诊疫情防控工作能级提升,持续改进发热门诊硬件设施设备配置和内部就医流程;加强四道防控网络建设,筑牢医院疫情筛查防线;保持发热门诊医生与急诊医生有效联动,既做好新冠筛查,又保障危重患者安全;协调员制度盘活资源,优化专家组会诊流程,真正建立平疫结合的日常急诊流程。

  最后,周敏教授表示,相信通过人才教育培训、学科建设、行业发展这“三驾马车”的推进,群医学与公共卫生的研究,PCCM科室的建设等措施,呼吸道传染病应对体系一定会慢慢的好,未来可期。

  缓冲病房是建立在门诊/发热门诊/急诊与普通病房之间的过渡区,目的是保证疫情期间的门急诊收入院患者医疗安全及医院正常诊疗工作的有序开展。根据疫情严重程度,综合性医院可设置院级缓冲病区或科室级缓冲病房。

  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黄朝林针对疫情高发时期、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缓冲病区建设,以及不同疫情防控时期缓冲病房设置给出了相关建议。

  在疫情高发时期,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高发、对疾病特征不清楚、病原学诊断技术不成熟、普通门诊和病房患者急剧增多的医院建议设置院级缓冲病房。对入院患者进入专科病房进行统一管理,各专科病房无需设置科室级缓冲病房。

  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疾病特征比较清楚,病原学诊断已经很成熟,综合医院患者数量逐步恢复,预防院内感染的情况下可设置科室级缓冲病房,亦可将疫情高发时期院级缓冲病房转为普通病房。

  综合医院应针对不一样疫情防控时期缓冲病房设置的转换制定专项方案,尤其应针对由疫情常态化防控转为疫情高发时期时院级缓冲病房,制定能迅速运行的方案。

  对于平疫集合下的医院管理,中日友好医院医务处处长应娇茜认为,应包括七个方面:(1)建立应急防控体系,这中间还包括指挥体系,数据信息支撑体系,舆论/公共危机处理体系;(2)采取必要公共措施防控;(3)及时的疫情检测;(4)精准的疫情处置;(5)传染源的控制;(6)人员管理;(7)组织/物资保障体系,包括医用防护用品细则管理,消毒物资管理,捐赠物资管理以及医疗废物管理和其他物资。

  应娇茜表示,“作为医务处长来讲,有位,更要有为。为国,为民,为患者和社会提供更强大更安全的保障体系,是医务处长最崇高的理想和目标。”。

  医院感染暴发影响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甚至威胁医患生命,极度影响人民健康与社会稳定,是书记、院长、管理部门共同的责任。但是医院感染同时又是可以预防的,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提前采取预防促使,可以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降低18%。

  对于如何预防医院感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控处处长李六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一,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要践行“三线思维”,即贯穿诊疗活动的“主线”,保证患者安全的“底线”,依法执业的红线。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和法规及要求是依法执业的红线,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夯实基础的感染防控。无论“平疫”都要遵循法律和法规,完善组织架构和感染防控相关制度,开展院感防控全员培训,加强对重点操作、环节、人群的感染防控工作,强化医院感染监测,全员落实标准预防的方法,做到四早、预防预警、关口前移、预防医院感染暴发。第三,强化呼吸道传染病的感染防控。坚持预约诊疗,优化分级诊疗,严格探视、陪护管理做到人物同防,织牢新冠疫情防控网,做好常态化防控。第四,医院设计与建设时要考虑使用与平疫结合,在建设时一定要考虑一次性投入和使用成本,在使用时要有高质量的管理。

  最后,李六亿总结到,医院建设工作中院感防控,物理隔离是基础,行为隔离与隔离的管理是保障。加强MDT,提升诊疗质量和水平。要牢记感控的宗旨是为临床服务。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呼吸疾病种类非常之多,危害巨大。而基层医生面对最广大的患者群体,承担大多数疾病的首诊、首治任务,负责主要呼吸系统疾病的长期管理工作,在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基层医生慢慢的变成了我国呼吸道传染病及呼吸慢病促防诊控治康的主力军。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表示,这种主力军的作用大多数表现在基层医疗机构是群防群控与专防专控的发起点、交汇点。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网,网底在基层。

  对于基层医疗单位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的平疫结合应对体系要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吴浩教授对此来了解答。

  第一,要发挥家庭医生优势,培养和储备一专多能的基层呼吸人才队伍。巩固基层医生呼吸常见多发病及呼吸道传染病理论知识储备,完善辖区长期规范管理,加强辖区居民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加强院感及个人防控技能培训。战时状态迅速完成角色转换,发挥呼吸专长。

  第二,完善“平”时硬件设备设施,配备“疫”时硬件设备设施。就诊时一患一室,加强通风;完善肺功能仪、峰流速仪等仪器设施,完善呼吸系统疾病常见药物配备;配备独立负压核酸采样室等。

  第三,常态化防控,全面预约就诊。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助力社区卫生呼吸慢病及呼吸道传染病管理。

  吴浩认为,“不论‘平’或‘疫’均应逐步的提升业务水平、专业技能,发挥家庭医生优势,在诊疗服务中建立与居民的互信,实现长期健康照护。”

  疫情不断波动,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而这场「持久战」一定是以「平疫结合」的形式开展,在不同的情况下要求我们商议出不同的应对方案,并对这些应对方案作出及时恰当的调整和转变,相信在这场「持久战」中一定能取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