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时尚的议题,早已不容忽视,作为全球化的时装趋势,在中国同样如此。十月时装周期间,yehyehyeh与上海时装周共同举办了2020 SAHN FUTURE FORUM“善议:破圈创想可持续未来”,更是链接了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性企业和具有前瞻性的本土品牌与设计师们,一同探讨可持续性的话题。
在这样的讨论之中,本土设计与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受到关注。对于独立设计师品牌来说,它们既需要面对身处于行业中的使命,亦要实现生存与自我价值。
我们和两位因为可持续性受到关注的本土设计师聊了一聊,更是发现对于新一代设计师来说,可持续性并非一种口号,当设计师们的创意思路和工艺手法与之挂钩,一切就变得水到渠成。
“性感以上,中性未满” 是PH5一直秉持在心的设计理念。在化学中,当溶液的pH值高于7,溶液则呈现酸性,而反之,溶液呈碱性。如若中性为7,且1作为传统的性感女性审美标准,那么PH5则代表了性感以上,中性未满的率性与浪漫。一如PH5所一直专注的针织工艺一般,PH5在创始人Wei Lin 的引领下,已然成为一个张弛有力,刚柔相济,且具有社会关怀的新兴独立设计师品牌。
早在品牌创立之初,Wei Lin 便为PH5规划了明确的品牌定位。对于Wei Lin 来说,建立品牌最重要的,是拥有鲜明的记忆点。当品牌细分并且专注于一项工艺之上,它才能获得消费者深度的认可。而为何选择针织作为品牌最为核心的设计元素?通过Wei Lin的叙述,我们了解到,Wei Lin的母亲一直在东莞悉心经营着面向欧美的针织代工出口,而其强项就能承载品质高、重开发,且高度创新的设计。因此,PH5设计极具创新的背后,离不开与家族针织工厂的紧密结合。本身就具备世界顶尖的毛织针织生产能力,PH5在最前端便抓住了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其在针织的设计上逐渐走向有代表性的行列。
当我们探讨起如今时尚与设计行业分外在意的“可持续性”,Wei Lin 并没有以迎合的姿态向我们高谈论阔自己对于时尚可持续性的理解。我们早已听过太多“言之凿凿”且过于理想主义的老生常谈。相反,在这个线是清晰明朗的。这份清晰源于Wei Lin勤于换位思考与共情的能力。她向我们分享了自己曾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参观过一个名为“可持续”展览售卖会的一次经历。当她抱着消费者的心态去挑选标榜着“可持续”名号的手工艺品时,她却发现了自己并没有一点想要消费的冲动。这种本末倒置其实早已成为了追求“可持续性”的各行各业的常态。在时装行业,仅仅因为“这些羊毛是没有染色的,就是可持续了”。这类单向的“环保意识”亦是比比皆是。
是否应该为了可持续而放弃设计本身的核心语言是Wei Lin在运营PH5时所不断纳入考量的。针织因其生产特性可通过电脑编程且无须裁剪,因而,在这个层面上,针织并不额外产生浪费,也因此属于相对环保的纺织工艺。但作为设计师的Wei Lin深刻地了解,真正好玩又有特色的纱线却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对于设计而言,可持续意味着的并非价格高,而是选择少。此外,对于一些特别的印染、吊染等工艺,也仍然会产生一些污水的排放。尽管如此,Wei Lin始终坚信,“品牌中,设计一定是第一位,环保一定,也仍然会是PH5不断考虑并且突破的,但我们不会为了可持续而去可持续。”
可持续环保作为我们这一世代里最为迫切的命题之一,有着太多的复杂性。就算是相对环保的棉麻背后也存在着农药的问题,回收再利用的羊毛也需要二次工艺去重新赋予其功用与艺术性。于PH5而言,可持续是一个“武器” ,当所有人都花费精力去实现环保而其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之时,PH5在引领我们发散思维,从源头出发去考虑环保,因为可持续环保还有着太多的可能性。
在PH5新一季时装周发布的系列之中,30%的设计亦选取了可持续的纱线,并且把目光与设计的主题聚焦在了2020年年初持续燃烧的澳大利亚山火,并邀请来自澳大利亚的森林防火员作为模特来演绎新一季的服装。除此之外,PH5也设计了特殊工艺的T恤,并将其收入捐赠于环境保护组织。对于“可持续”,PH5恪守着不从众的态度与格局,在当下,她们的选择是去不断地贴近社会事件以唤醒大众对于环境的关注,并由此告诉我们:时装设计不但可以成为“可持续”的一种形式,亦可成为一种表达方式。而这种真正意义上渗透进生活的“可持续”,是我们乐于看到的。
在今年10月结束的上海时装周,我们见证了本土设计前所未有的蓬勃景象,除了以往我们熟知的那些已崭露头角的本土设计师,一批更为年轻的设计师正带着多样类型的品牌开始登场,其中就包括了由设计师悉麓创立的品牌Shie Lyu。
毕业于纽约帕森斯学院,在10月的Labelhood举办了其个人品牌Shie Lyu的首个系列发布。毫无疑问,这位新兴设计带来的极其概念化的同名品牌可谓是已然成功走入公众的眼中,也自然而然成为当日的话题主角。
Shie Lyu首个名为“身体缓冲器(Glamour Buffer)”的系列,意在探索服装在现代生活中的角色:它是我们具像的身体和无形的社会环境之间起着缓冲作用的缓冲器,承受我们的肉身和情绪,同时也像铠甲(armour)一样保护我们抵御外界。与此同时,Shie Lyu通过回收利用废材,实验各种非传统服装材料的可塑性,呈现属于Shie Lyu独有的“未来手工艺(future craftsmanship)”,也在持续探讨时装可持续性的今天,引起了行业内的关注。
事实上,相比可持续性的意图,悉麓更愿意将这种收集材料,赋予材料新生的设计过程视为她的创作思路,不同于借助寻找灵感故事展开创作,材料本身成为了刺激她创作的来源。她回忆到还在伦敦上学的时候,她就产生了对于材料的兴趣,甚至尝试过细菌培养,她甚至花了三个月到半年去培养一批生物皮革。这种对于材料实验性的探索,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后来我还尝试过用窗帘的挂钩、洗碗的海绵,甚至女生用的化妆海棉、粉扑进行设计。”
回到“身体缓冲器”这个系列,“秀场60%的秀款都使用到了我回收的一些材料”,悉麓说。这个诞生于疫情期间的系列,事实上在创作过程中本身就因为供应商的稀缺受到了原材料上的限制,于是悉麓想到了使用回收材料来创作。秀场中出现最多的亮片元素,事实上是她从某个工厂找到的大批瑕疵品。“当时相当于手上有什么材料就用什么材料,而且做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最后会做成啥样子。反而我是在途中渐渐开始形成了一些清晰的概念。我觉得我在做这样的一个东西,就是做手工的时候内心很平静,有点像是冥想的状态”,这样的过程也是她选择命名这个系列为“身体缓冲器”的原因:“我觉得我的焦虑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被这些材料、被我做的织品吸收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称之为buffer。我想说的也是,社会或者当下环境发生的一些事情,赋予我们正面能量也好,负面的可能也好,我的作品能够帮我吸收它们,它们就像是我身体的buffer,保护了我。”
在对重塑材料做出探索的同时,Shie Lyu也在探索服装不同单品之间的可能性,尤其配饰对于服装造型的作用。她以彩色亮片制作的镂空甲裙,事实上可当作配件搭配在不一样的裙装之外,去塑造出更多的风格;又或者是服饰上可拆卸的挂件,对于消费者来说,在购买整件单品之后,既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有无挂件的不同穿法,还可以选择将挂件用在自己已有的单品之上,赋予它们新的穿搭可能。在大家都在讨论本土设计品牌怎么来实现单品商品化的这一年,Shie Lyu的设计似乎也带来了不同的思路。
我们在Shie Lyu身上所见的还有新生代设计师对于产品和品牌规划更成熟的思路。悉麓告诉我们,尽管在秀上所有的设计会看起来更夸张,但是其实回归到showroom的时候,可以更多看到整个系列中更为实穿的单品。在悉麓看来,那些使用废旧材料手工打造的单品本身就不具有可复制性,她更愿意把这一部分的创作作为她个人的表达。但是她选择说把一些可复制的元素,比如橡胶管这样做才能够不断获得的材料,加入到诸如吊带裙、内衣式上衣这样更具有可穿性的单品上,来实现整个创意的连贯性。也正是如此,在秀的结束,她特别设计了静态展示的部分,让你们可以更近距离地去观察到手工艺单品和商业性单品之间的创意线索,以及去感受废旧材料和精细手工艺之间产生的碰撞。
设计之外,Shie Lyu的第一场时装发布,还展现了新一代设计师对于多元文化的拥抱。她大胆采用了男性模特在女装系列发布中,正呼应了当下对于性别流动的讨论。悉麓表示:“我真的觉得多元性很重要,我记得在纽约的时候,会觉得大家没那么阶级的感觉……就好像选模特,我觉得不是完美的,甚至是个男孩都没关系,都可以是美的。”
在本土时装行业发展如此之快的当下,如悉麓这样的最新一代设计师,事实上大大扩展了本土设计力量在上海时装周的呈现,他们更勇敢、更开放,同时也带着更成熟的品牌思维在进行创作。告别了曾经设计师品牌步步摸索的迷茫时代,也许我们正开始见证着更丰富的本土设计力量,野蛮生长。